English

总书记凉山再访彝寨

1999-04-24 来源:光明日报 人民日报记者 杨振武 新华社记者 何大新 何平 我有话说

52岁的吉洛子且这天格外高兴。他和老伴阿勒阿呷早早就把房间打扫干净,等候着来自远方的客人———江总书记的到来。

吉洛子且所在的大箐乡白庙村,是四川大凉山的一个彝族聚居村。过去,由于历史的原因,这里的经济社会发展十分落后。1991年4月17日,江泽民曾来到这里访贫问苦。当时,这个村人均有粮只有351公斤,人均纯收入231元,百分之五十的农户人畜合住,百分之八十的人住茅草屋。8年过去了,江泽民始终牵挂着彝族兄弟的生活。4月18日,正在四川考察工作的他,再次专程前往凉山彝族自治州大箐乡白庙村。

下午三时许,总书记乘坐的面包车沿着弯弯的山路驶进海拔1800米的彝家山寨。下车后,江泽民与等候在路旁的吉洛子且一家人亲切握手,然后走进坐落在土坡上的吉洛子且家。

吉洛子且一家热情地请总书记一行在新盖的瓦房里就座。江泽民微笑着用刚学会的彝语向主人问好,屋里充满了欢笑声。看到吉洛子且一家有些拘谨,总书记向主人建议,把座位之间的茶几搬走,将两侧的凳子往里挪一挪,这样大家可以坐得集中一些。吉洛子且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高兴地赶紧站到总书记身后,照相机的快门顿时响个不停。

吉洛子且家新盖的房子陈设虽不多,但宽敞、整洁。正屋墙上挂着江总书记1991年来吉洛子且家时的照片,靠墙有几张沙发和茶几,左侧一角摆着一台电视机,门旁是一个粮囤,里面堆放着好几袋粮食。

“比起8年前来是大变样了!”总书记打量着吉洛子且家中的摆设,感慨地说。

“孩子们都出去自己过了吗?”总书记问。“7个子女多数都自己过了,身边只剩下一个小女儿。”吉洛子且回答。“听说你们家出了几个大学生来,是吗?”“三女儿考上四川音乐学院,还有个儿子考上西昌师专,如今都毕业了,全当教员。”“你家的经济收入主要靠什么,一年收入多少?”“一个是靠承包田,水田栽稻子,旱田种包谷,水塘养鱼,另外还栽培果树,养母猪,卖猪崽。一年收入现金5000多元吧。”总书记听后连连点头,脸上浮出欣慰的笑容。

大箐乡乡长马呷介绍:全乡922户人家,全都是彝族。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,近年来,种植业、养殖业发展很快。如今,白庙村家家用上了自来水,实现了人畜分居,基本上都住进了瓦房,绝大多数农户都用上了电。1998年,全村人均有粮603公斤,人均纯收入达到1150元。

得知这一切,江泽民非常高兴,他衷心祝愿白庙村的彝族群众生活越来越好。

离开吉洛子且家,总书记一行又来到距离100多米远的吉罗日达家。32岁的男主人和妻子拉马啊莫带着三个孩子热情地迎接客人进屋。总书记和主人坐在一起交谈。“你们住的房子有多大呀?”吉罗日达答:“70多平米。”总书记抬头看看,“啊,上边还有一层,可以放东西呀。”当听到有人介绍吉罗日达买了一辆小四轮拖拉机,除了自家用,还用来跑运输,总书记十分关心:买小四轮,能贷到款吗?能。吉罗日达回答肯定。

随行的地方领导讲起四川农村正在搞形象扶贫,即多方出力,改善落后地区农民的生活条件,特别是从修路、改造厕所、修建房屋、改善饮水入手。江总书记认真地听着,随后深有感触地说:“形象扶贫的做法好。花钱不是很多,但对改善彝族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发挥了很好的作用。”他勉励当地干部团结和带领民族地区群众,继续加大扶贫力度,更好地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。

江总书记走出吉罗日达的家。聚集在门口的空地上的几十个带着红领巾的孩子,异口同声地喊起“江爷爷好,江爷爷好”。总书记非常高兴地走到孩子们中间。摄影记者们及时拍下了这有意义的瞬间。

(新华社成都4月23日电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